搜索
第1新能源车网
微信公众号

客服热线
010-64987064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事故

“主导开放型”――构建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发展模式

2005/06/08 07:36 作者:吴奇 信息来源:作者:叶根楼

  一、国际汽车工业发展模式

  分析世界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,比较典型的有三种模式:

  一是自由竞争型模式。即以社会自发性发展和政府无为而治为基本特征,主要通过企业自由竞争方式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,实现汽车工业发展。代表性国家是美国,简称为“美国模式”。

  二是自主导向型模式。即以强调国家自主发展和政府引导为基本特征。政府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,但强调国家建立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和自主品牌开发能力,严格市场准入,排斥外国资本。政府对汽车发展、消费需求制定系统的导向政策,引导市场需求和社会生产,限制无序竞争。最典型的是日本、韩国,简称为“日韩模式”。

  三是依附开放型模式。即以全面对外开放、依赖外资为基本特征。国家全面对外开放汽车市场,依赖外商直接投资,不追求建立民族汽车工业体系和发展自主品牌。将汽车产业定位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地区制造商角色。汽车工业和市场基本为外资控制。代表国家有巴西、加拿大、墨西哥等,简称为“巴西模式”。

  二、国际汽车发展模式分析

  “美国模式”处在世界汽车工业不发达的早期。西欧虽然起源较早,但缺乏社会化发展的条件。全球其它地区汽车工业处于空白,没有外来竞争之忧,这是美国汽车工业自由竞争的时代背景。对中国来说,美国当时发展的国际环境和机遇已经不复存在,在中国走完全“自由竞争型”的道路不可取。

  “日韩模式”处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成长期。日、韩汽车发展时期,虽然美、欧汽车工业已经强大,但美、欧自身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市场空间还相当广阔,加上日、韩国家小,市场有限,美、欧企业无意强行进军日、韩市场。这为日、韩政府抵制外商入侵,限制无序竞争,采取“自主导向型”发展模式提供了特定条件。

  “巴西模式”处在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成熟期。巴西等各国面临外部强敌压境,内部缺乏工业基础,政府指望借助外商带动国内汽车发展,扩大出口,采取了完全依赖外商的“依附开放型”模式。随着南美遭受金融危机,巴西经济滑坡,市场需求低迷,外商发现其它新兴国家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更低廉的资源成本,便把战略重点投向中国等地。巴西汽车工业出现滑坡,目前有130万辆生产能力放空。事实证明,外商不是救世主,发展要靠自己。巴西模式不是新兴国家的发展榜样。

  时至今日,美、欧、日等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相当成熟,生产能力过剩,其自身及全球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,各国都具有强烈对外输出的能力和愿望。美、欧、日各国当时的发展环境已经时过境迁。中国等新兴国家自身工业基础薄弱,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差太大。新兴国家汽车工业处在国际强敌的包围之中,已经丧失能够独立自主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条件。但是丧失自主权的发展同样没有前途。历史已经回答:既不允许闭关自守,也不允许无度开放和无序竞争。

  笔者认为上述三类模式都只能借鉴,不能完全照搬。中国汽车发展应融合日、韩和巴西模式的长处,摈弃其短处,探索适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,实施“主导开放型”的第四种发展模式。

  三、实施“主导开放型”模式——构建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体系

  “主导开放型”模式,包括两层涵义,一是“开放”,二是“主导”。其核心是把握好“开放”和“主导”两者的“度”,强调“适度开放”和“适度主导”的有机统一,这是中国特色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的灵魂。

  中国汽车市场必须对外适度开放,绝对不能闭关自守。所谓“开放”,就是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及汽车产业链融入全球体系,找准市场和产业的全球定位,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;允许国外产品适度进口;允许外国资本适度进入。集成全球资源,博采众长,为我所用。禁止垄断,引导竞争。

  主导而不开放,中国汽车产业将缺乏生命力和国际竞争力。不开放没有出路。“开放”——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必由之路。

  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强调民族主导,绝对不能依赖外资和进口。所谓“主导”,就是在对外开放的同时,必须嫁接构建独立自主的民族汽车工业体系,发展自主品牌,推动产品出口,推动民族主导型企业走向世界,发展跨国经营。实现与狼共舞,以我为主。

  开放而不主导,中国汽车产业将失去民族自主权。汽车将变成发达国家在中国的吸血通道。中国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没有地位,我国经济缺乏大型产品需求引擎和制衡能力。“主导”——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旋律。

  “主导开放型”模式的基本架构:

  “适度开放、多元资本、中外联盟、民族主导、国家调控”。

  (一)“适度开放”

  1、市场适度开放。第一、市场要开放。即应允许国外汽车、汽车零部件产品进口,引导国外产品与国内产品竞争。第二、开放要适度。允许境外产品有节制进口,关键是掌握好“度”。这个“度”是指进口产品占国内市场的份额比重。

  2、产业适度开放。第一、产业要开放。即在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、先进管理和资金的同时,应允许国外资本进入中国汽车、汽车零部件及其延伸产业链。第二、开放要适度。汽车产业链的第一核心竞争力是整车产业,关键是控制好整车产业的资本形态及中外资本的比例。同样要掌握好“度”,这个“度”体现在三个方面:
一是外资进入国内的资本形态。中国不希望外方独资,外方则希望独资,合资方式便是中外双方能够接受的唯一资本形态。

  二是合资形态的中外双方股比关系。中方不希望外商控股,外商同样不希望中方控股,合资企业中外股比各50%,就成为双方容易接受的最大“公约数”。

  三是整车合资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不能过大(小于60%)。

  上述三点,是对外开放的一道底线。可以作为判别产业风险的标准,也是宏观调控的目标。

  (二)“多元资本”

  中国汽车产业必须“禁止垄断,引导竞争”,构建多元资本形态是唯一选择。汽车产业的多元资本形态包括国有独资企业、民营企业、股份制企业、中外合资企业和(除整车、发动机外)的外商独资企业等资本形态并存发展。

  (三)“中外联盟”

  中国汽车工业的资本形态从民族利益角度,分为两个体系,一为民族资本体系,一为外商资本体系。民族资本体系包括国有企业、民营企业、股份制企业和以民族资本为主导的多元资本企业集团(以下简称为“多元资本企业集团”)。外商资本体系包括外商独资企业,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列入外商资本体系考虑。

  “中外联盟”,是指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形态和多元资本企业集团形态,中资与外资联盟合作,共存共荣。“多元资本企业集团”,是指在掌控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是民族资本,集团成员中既有民族独资企业,又有中外合资企业,民族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联盟合作,共存共荣。

  (四)“民族主导”

  1、在产业层面上:

  (1)国家必须拥有比较完整的民族汽车工业体系。所谓民族汽车工业体系是指在汽车制造、关键零部件制造、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、汽车商务、汽车物流、汽车金融和汽车装备产业链中,民族资本产业体系完整,具备较强的制造能力、研发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,并实现大批量出口和境外生产。民族资本在汽车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。

  民族产业主导的标志:

  ●民族资本汽车产业体系完整,建成与外商资本实力相当的民族资本企业,具有跨国经营和国际竞争能力;

  ●排名汽车产业链各行业的前三名必须是民族资本企业,或以民族资本为主导的多元资本企业集团;

  ●以民族资本为主导的整车大集团,建成与中外合资企业实力相当的国有资本乘用车、商用车及发动机企业,建立独立自主的汽车整车和发动机研发中心。

  ●整车、发动机的建设生产以国有资本为依托,国家集中审批投资项目。外商只能通过与国有资本合资的途径进入。国有资本在整车、发动机合资企业的股比不得低于50%。

  ●全国民族资本的乘用车、商用车自主品牌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0%以上;

  ●创建完整的中国汽车产业标准,包括产业技术标准和产业管理标准。中国汽车标准起到引导国内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的主导作用;

  ●国家协调组建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汽车装备企业,为汽车发展提供专用机床、机器人、生产自动线、汽车模具和试制试验装备。

  ●构建定位得当,功能与企业和政府互不干扰的行业管理体制,为行业发展、管理和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服务。国有企业起到掌控行业管理的主导作用。


  2、在企业(集团)层面上:

  民族资本为主导的多元资本企业集团,和中外双方股比各50%的整车合资企业,是中外资本合作双赢的基本模式,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特色形态。着重扶持和构建民族资本企业,包括多元资本企业集团中的民族资本企业,使之具备与外商实力相当的产品制造能力、产品研发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,发展自主品牌产品,并实现大批量出口和境外生产。

  民族企业主导的标志:

  ●整个民族汽车工业体系中的民族企业,包括多元资本企业集团中的民族企业,能够具备与外商投资企业实力相当的汽车制造、汽车研发和跨国经营能力。

  ●多元资本企业集团的母公司,掌控所属成员中的民族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股比的产权,在集团经营决策、资产运作和核心技术方面具有驾驭能力和主导能力。

  ●多元资本的整车大集团,建立独立自主的整车制造、发动机制造和汽车研发能力,拥有自主品牌整车产品和发动机产品。

  ●中外合资的整车、发动机企业中,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0%。

  ●多元资本的企业集团,构建了国际一流的集团体制、管理人才,具备跨国经营能力。

  (五)“国家调控”

  国家对汽车市场和汽车产业发展,建立科学的引导、调控、监督机制和能力,制定有利于推动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,构建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的良性环境,规范汽车发展的市场秩序和行业秩序,改善汽车消费、使用环境,构建汽车产业全球经营和风险保障服务体系,推动产业和市场有序发展。



姓名:
职务:
地址:
传真:
电话:
Email:
邮编:
留言:
验证码:
     选车   
Copyright 2019 d1xn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4048454号-3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0号  版权所有:第1新能源车网 主办单位:北京国脉纵横公关顾问有限公司